2009年7月23日
徐好不的春田體驗vol.3
今天Ray帶我們進行了一個有趣的體驗(實驗?)
浩浩蕩蕩把六個實習生載到了台北車站
接下來要我們進行『觀察』
噢這件事想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的時候發現沒那麼簡單
記得看過IDEO之前出過得一本書
忘記書名了但是內容也是一大堆照片的人類生活問題暨習慣照片集
另外還有一本書是拍大陸的人
整本書也是在拍全大陸的人如何"坐"
現在會發現要拍得恰恰好其實也不簡單
當下拿相機的我們也許知道我們想拍得目標發生什麼問題
但是相片本身如何讓不在場的第三者也清楚到底怎麼回事
也許這也要多練練照相技巧了
觀察這件事情很妙
被觀察者是否知道自己被觀察對於資料的影響性十分大
不過幸好我們大部分都是靜態影像可以技巧性的解釋所有的瞬間
在觀察台北車站以及周遭之後
除了發現一些人對環境及物品的特殊使用外
也可以發現一個城市的歲月以及人文環境脈絡的演變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
就常常提及台北這樣一個變化快速的城市,在街坊角落
透過店家的招牌以及建築物的型態
可以發現新與舊之間不對等的互相侵蝕
每個人可能對此的觀點不一但是我只能感到滿滿的愁
唉說到設計師面對大時代到底能作些什麼
也許可以看看Rich Gold寫的"夠了,創意"
(內容沒有書名這麼偏激)
裡面提供了一些對於這個繁榮世界的設計反思吧
嘔我的觀察都太偏激了
還是綜合一些全面性的觀察再討論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說到坐,不知各位是否觀察到:
回覆刪除台北車站初期是找不到一張椅子
(後來從善如流在售票口增設座倚)
為何當出設計並未考慮到座椅需求?
因為官員想替自己買部賓士
回覆刪除ERIX愛說笑,當然不無這可能
回覆刪除通常,大眾交通工具的車站普遍無設置公共坐椅(捷運也是)
其原因在避免坐椅空間阻礙大量移動人口的動線
能夠快速的疏散大量人潮是其主要考慮因素
觀察法,盡量在第一時間大量收集資訊
做為後續人員分析的參考與有效分析
慢慢透過經驗的累積即可當下分析出資訊背後的意義
先求廣再求深
S+
補充一點
回覆刪除基於以上準則,設計師參觀展覽最好能夠攜帶大背包
大量收集型錄,並依此養成習慣
我以前會拿一堆型錄
回覆刪除可是後來覺得這樣好不環保
我現在頂多拿個名片
型錄可以去各大公司的網站看
還可以把圖片down下來整理收集
我覺得更好
It depends. My opinion is
回覆刪除If you took the print which you don't need, then you immediately discard it away, it's not enviornmental. If you took what you need for some use, when you don't need it, you well deal with it by a recycling way. that's environmental. don't forget that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lso consume energy. The information on print is not always the same as that 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