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道,三杯謂之「品」。三,在中文裡又代表著多數。所以我們說品茶,終究不是關在房門內的獨自享受,而是人與人間的交流。器具、禮儀,都是非必要的,只要能夠泡壺熱茶,先聞香,三口飲盡,就足夠了。星期一的品茶小聚會,我才了解在台灣,茶和人是可以沒有距離的。將茶視為生活飲品,長期下來,比起每天到超商買一瓶寶特瓶飲料的費用,其實相對節省,而且茶葉是真正的無添加物,對身體的影響也十分正面。經過老師一番解說,我甚至開始思考,是否也可以開始接觸台灣茶道,用來當作生活調劑。
但茶歸茶,茶具歸茶具。回歸到茶具設計,不是感性就可以解決的。製造、材質、用途、外型、使用族群……等所有問題,都是在設計時就必須納入討論思考的。雖然我們在設計研究時找了大量的資料,也針對各族群做使用者分析,但真正發想的時間卻十分緊促,在當下很容易就把先前做的研究拋到腦後,又等於是從零開始發想。讓我想到之前和學長聊畢設時,他也說了類似的觀點;設計發想時,有時候直接去做,比前端不斷做研究,更有成果。
這周末到台北車站做了地下街的觀察與紀錄,我和CV針對的是台北地下街和中山地下街。自從誠品地下街營業之後,已經很久沒有逛台北地下街這一帶了。這裡是早期規劃的商業區域,所以整體缺乏規劃和稽查,店家使用空間占用到走道、擋住消防設施,硬體設施也不完善,不知所云的指標和位置錯誤的導盲磚,混亂程度簡直就是像夜市地下化,但逛的人又有誰是真正在乎?照樣用店家違規放置的桌椅吃東西,照樣一屁股坐在不該做的公共電話置物區。有時候其實會很無奈,設計師規劃了再怎麼棒的空間,使用的畢竟是大眾,大眾才是最後體現設計價值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