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是誰置我於世界,不知世界是什麼,也不知我是誰何;我對於世間的一切都處於可怕的無知之中;我既不知我從何而來,也不知我何往而去;我只知離開這個世界我將永遠地下墮,不是落入虛無,便是落入憤怒的上帝手中,卻不知究竟何者將是我永恆的命運。"--巴斯卡《沈思錄》
作為20世紀後期西方哲學的先鋒,解構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對當代社會造成了廣泛的衝擊。解構主義思潮在建築界作為現代主義風格的離經叛道者,十數年來成為矚目的焦點。可是,解構主義究竟什麼,它對於當代建築風格有什麼影響,它的前途何在?面對紛繁蕪雜的現代建築史,巴斯卡的沈思擺在我們面前。
整個歐洲的傳統哲學體系以柏拉圖為開端,甚至可以說直到19世紀末的歐洲哲學都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注一】。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西方進入了工業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藝界的繁榮,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為開端的文藝運動最終導致了建築的現代主義風格。由於現代主義建築極大地適應了工業社會的要求,短短數十年,人類數千年文化積澱形成的城市--從最發達的都市到最偏僻的小鎮都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種植場。現代主義的濫觴使建築失去了歷史的回憶,失去了民族和地域的特色。隨著以資訊和傳媒為特色的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築的文化價值,一時間後現代主義風格雄起,大有取代現代主義風格的勢頭。可是,由於本身的侷限性和非理性的特徵使它成為商業炒作的犧牲品,作為20世紀中後期對於新建築風格之探索的後現代主義終於沒有跨入21世紀的門檻,永遠留在了20世紀的朦朧回憶中。現代主義建築即將在21世紀迎來它的百年華誕,在新的世紀裡,文藝界似乎沒有百年前的活力--除瞭解構主義--後工業時代目前沒有力量為文藝界導入更新的論戰。可以預見,現代主義風格和它的衍生風格仍是世界建築的霸主。唯有解構主義彷彿孤獨的水手一樣在現代主義的汪洋大海中掀起一點漣漪。這一點漣漪究竟是革命風暴產生的契機還是水手垂死的掙扎?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水手過於孤傲,過於深沈,他挑戰著整個西方的文化,彷彿盜取火種的普洛米修斯,但他想點燃的卻是大海。 解構主義對建築理論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1)建築的歷史是虛構的;(2)建築的主體是渺小的。
解構主義理論試圖證明:所有的現實存在都是由它們代表的內容所製造和維繫的--當所代表的內容是虛構和不完整時,現實存在自身就是虛構和不真實的。所謂歷史,是主觀含義的敍述,其實是虛構的。從這個角度看由權利集團撰寫的所謂"正史"是虛構的,是"勝利者撰寫的歷史",所以解構主義極力提倡從其他角度看歷史。轉移到建築上,也造成所謂對歷史建築是否真正代表了歷史文明的進程表示懷疑,也提倡在非正統的角度來尋找建築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要依賴古典的、文藝復興的這類"勝利者的建築",因為它們也是虛構的,不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德里達本人對建築很感興趣。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立,所以德里達視建築的目的是控制社會的交通、交流,從廣義看,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應該是要反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壟斷控制,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現代主義把現代建築和傳統建築對立起來的二元對立方法。
屈米是解構主義建築理論最重要的人物,他也反對二元對立論。他把德里達和巴休斯的語言學理論、哲學理論引入建築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在和傳統因素重新建構,利用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來建造新的建築理論框架。埃森曼是另外一個在建築中發展瞭解構主義理論的重要人物。他認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建築設計實踐上,建築僅僅是"文本",需要其他的因素--語法、語義、語音等使之具有意義。埃森曼是解構主義建築理論的奠基人物,他與德里達保持長期的通信關係,大量的書信往來,加深瞭解構主義在建築中的發展、應用的理論探討水平,奠定了重要的應用基礎。他們所研究的中心是意義如何通過建築構件之間的關係、通過符號來傳達的。 解構主義建築理論試圖從建築語言上重組建築,實現建築意義的真實表達,雖然實現了反傳統的建築形式,但同時造成了光怪陸離的建築景觀和對解構主義的混亂認識。從為數不多的優秀解構主義作品中,我們看到現代主義風格之外的一種理性風格,從這種意義上說,解構主義建築作品實現了對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衝擊。但是由於本身的一系列問題,如:結構過於複雜,增加工程技術的困難和建築造價、建築形式的破碎感與城市的文脈毫無聯繫,無法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社會大眾對解構建築理論存在保留心理;這些問題是解構主義與生俱來的弊端,這些使它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國際建築的主流。解構主義風格終將是一種探索,無法取代國際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在相當長的未來,受到後工業社會影響而改良的現代主義仍舊是世界建築的主流。
-------------------------------------------------------------------------------------------------
何謂「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是在1980年代末期興起於建築設計界的派別。 藝評家們以: 1. 作品上侵略性的〞形〞的重疊 2. 在幾合圖形場上運用高彩度的色塊 這兩個特點來鑑別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desonstruction〉這個字眼是從「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來的。它的實質是對於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 以哲學角度而言,結構主義早在1967年前後就已經被哲學家 賈奎斯‧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提出來,但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形成,卻是80年代以來的事情。 作為一個後現代主義時期的設計探索形式之一的產生,重要代表建築師有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 柏納德‧楚米〈Bernard Tschumi〉 、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 、扎哈‧哈德特〈Zaha Hadit〉 、 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 、 庫柏‧辛門布勞〈Coop Himmelblau〉 等人。 從字義來看,解構主義是指對於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的否定與批判。這裡所謂的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是指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標準與原則。 喬治‧格魯斯伯格〈Jorge Glusberg〉在他的《解構主義‧導論》一文中說:解構不是一個學派,也不是一個符號,它不過是一種激進面,目的是對於我們自身的發現。大程度而言它依然是一種十分個人的、講究味的嘗試,一種小範圍的試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性特點。 解構主義的哲學根源比較複雜。賈奎斯‧德里達 的研究與 卡爾‧馬克斯 有些相似:他不是主要從自我創作開始而建立自己的體系,而是對前人批判開始的。馬可斯思想的哲學基於 費爾德 和 黑格爾 的批判,而德里達的批判對象則更加廣泛。 解構主義是一種將走入政治和社會的概念結構。解構建築,是要從政治、文化、哲學、實體上錯位,而非僅僅在材料結構意義上。 威利指出,解構主義總是被誤解為拆散結構,結果任何具刺激的、使結構分開的建築設計;那些複雜的異化;蹤跡拼貼;或是簡單的打碎構件都被歸為解構主義。但解構主義並不是摧毀或異化,解構主義通過挑戰那些和諧、統一和穩定而獲得它的力量。解構主義認為,缺陷是結構內在的,如果不摧毀它,就不能移走這些缺陷。解構主義建築師不是要拆散房子,而是在建築內部設置下故有的兩難矛盾,診斷出建築傳統形式的抑制症,這種症狀綜合了溫文的誘導和強迫的扭曲。 其共同的觀點就是--- l 反對西方主流形上學的理性主義,認為形上學應該回覆文學與寓言的性格。 l 主張哲學的探討不在於理性的論證,而在於發現權力作用的蛛絲馬跡。 l 強調知識的作用在於發現知識的神話性格,進而破解(解構)神話,重新建構適合現勢的論述。
很多字要慢慢看
回覆刪除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