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徐好不的春田體驗 vol.5

一個月 實習經過了一個月(差不多) 對於整體的設計流程應該跑了超過一半 但是自己做了多少? 不應該要找藉口說時間不夠或是什麼的 一個月時間應該是很夠的 在期中發表時設計師們給的意見和批評很是受用 能夠再次檢視自己疏忽的地方 目標族群的使用情況調查 質化、量化之間的差異性儘管是有 但是質化的觀察,量不能太少 量化的調查,質也不能太差 現在檢視過去我所學得設計方法,大多是屬於量化觀察結果、 統計出說服性數字的量化設計研究 在工程、商業的角度而言,數字眼見為憑 這樣的設計方法用來說服客戶、說服老闆和工程師 應該是沒有錯的 但是,在這之中,很多數字背後的深刻體驗以及用心 全部都在設計師的黑箱之中 設計師自身對使用者的認識和研究,不是要拿來跟老闆說嘴的 應該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真正知道自己有沒有關心到自己所想要關心的只有自己 這部份應該是設計師和統計分析師的不同處吧 (好像扯遠了) 所以以我自己做的使用者調查為例 就客觀角度而言,這樣的個例分析本身已經說服力不足 加上並非是我自身所進入的情境觀察 這樣的觀察資料分析確實是可以被質疑的 但是對我自身而言 對於目標使用者的用心觀察是自省的 我應該要知道這樣的資料是不足的 而我應該要把現有的所得資料完整的觀察和分析 並且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自己方法後所指向的目地是正確的 如同所謂的分析現有市面商品的方法 其目的可能是要分析不同風格走向、現有製造方式、市場對手假想、 現有產品功能、甚至是分析使用者對產品的觀感 同一種方法,面對設計師不同的需求,應該要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就像Erix和Bruce所說得 我們現在說做的設計研究不應該指向打擊或分析市場對手(場合不對) 而是應該確認使用者對於現有產品的觀感再進行設計的目標確認 盲目的進行設計研究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是嚴重的錯誤 也如同S+提醒的 發表時對於流程的來龍去脈以及目的和結果應該要清楚的交待 不然會讓聽眾摸不著頭緒 而重複的接語詞(然後)還有混亂的程序邏輯都要避免 設計也是一門溝通的藝術吧 雜七雜八的說了一堆 這樣的經驗是很好得學習 也是自己以後很重要的警惕 嗯,下一個月繼續加油

2 則留言:

  1. Basically, you did some things well on this project.
    1. at very beginning, you defined the functions of furniture (containing, piling, and hanging). This was a very good start, so that will be very interesting if you could follow this definition to proceed your project. A question for you, are there only three functions?
    2. video recording was a good way for observation.
    3. The product analysis was good, although it wasn't really proper to your purpose.
    4. You drew som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your research.
    5.good to see that you made notes to senior designers' feedback.
    6.good to see you reviewed your advantage and weakness, and sorted out the notes.

    good for it!

    回覆刪除
  2. one more reminding
    three levels of consumers
    1. user
    2. owner (buyer)
    3. observer
    in your case, user is not buyer.
    pls don't forget to think of this issu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