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在春田的第五週_辛蒂郭


耶呼,終於暫時脫離瑞統案!!!!可以來點新鮮的了!!!!!

停滯有一陣子的竹采藝品案開始動作了,目前還處在前端的設計研究部分,主要針對竹藝和茶具做資料蒐集與討論。其實之前Raymond就教我們查資料前要先有初步的心智圖發想,這一次Magic也在討論時強烈建議我們把需要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除了可以探索更多可能性外,同時也可以整理思緒,提高效率。
竹藝、茶具這些較東方文化的東西,很容易和日本文化扯上關係,而日本文化在設計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Wabi sabi」,之前有看過類似的書籍介紹,感性解析時也曾聽小馬說過。這次做竹采案的資料研究,Magic也提到了它,它是歷史沿革下,人們經過戰亂飢荒、極度繁榮,起起伏伏後的產物,日本許多建築、產品甚至理念,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那用同樣的角度來檢視我們的歷史,是否有像這樣可以存乎於大家心中的生活理念呢?










MUJI最近的展覽強調的有類似的意味;「適切」、「夠就好」。


這禮拜我們去台鐵和紫藤廬進行一連串的觀察和體驗。在春田分享之後,我發現我在進行觀察時較容易被人與物的關係或互動吸引,可能是在學校類似的研究和作業做多了吧。在學校裡大家常掛在嘴上的「這個不人因啊!!!」,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設計比比皆是;不合理的環境規劃、難以使用的公共設施,不只台灣,我相信全世界都是這樣子。就算我們不斷地設計,但生活依舊越來越混亂,因為少了整合,所以個別思考的新設計往往會帶來更多問題。















紫藤廬真是個好地方呢,沒有高調的設計品或家具,連鞋櫃都是用老書架代替。茶、人、物都很和諧地在空間中共處,走進裏頭找個位置坐下來,就可以享受它帶給大家的美好風景。最近雨後春筍的老屋改造,有很大部分的人都只把老屋看成一筆生意,而少了理念,彼此的差異性也就越來越小。
雖然我們不太會喝茶,甚至連步驟還要請店員幫忙,其實一開始還頗緊張的但其實看看店裡的其他客人,大家也都是輕鬆地聊天喝茶,毫不拘謹,讓我們放鬆不少。比起日本把茶當作藝術,用很莊重的態度看待泡茶這過程,我們華人則是把茶看作會友養性的媒介,講究更多的是人與人的互動。相形之下,我更喜歡華人把茶當作生活上的陪伴,而不是畢恭畢敬地學習茶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